手机号登录/注册
获取验证码
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
本草纲目

本草纲目

李时珍著.54卷含2卷插图.1596年金陵胡成龙刻本, 共1册,2050页 PDF 895.77MB

《本草纲目》是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巨著,由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(公元1518~1593年)所著。李时珍字东璧,号濒湖,蕲州(今属湖北省蕲春县)人,他继承父业行医,自嘉靖三十一年(公元1552年)起开始编写《本草纲目》,经过多次修改,最终于万历六年(公元1578年)完成此著作。

全书共190多万字,分为16部、62类、50卷,收入中草药物1892种,药方11096个,绘制插图1110幅,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和功效。书中对所收载的药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,如草分为山草、芳草等,动物分为虫(昆虫类)、鳞(鱼类)、介(软体动物类)、禽(鸟类)等。

《本草纲目》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重大贡献,还丰富了生物学、化学和矿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,对我国药物学、植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,被誉为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。首次刊行后曾翻刻多次,并被译成多种语言,被誉为“东方医学巨典”或“中国植物志”。

李时珍在编写《本草纲目》时,参阅了八百余种古代医药书籍,遍访名医宿儒,广集民间验方,跋涉高山旷野,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。他以《证类本草》为底本,整理、充实、反复三次修改,历时二十七年才完成这部巨著。

《本草纲目》的目录结构严谨,全书首列总目、凡例、附图。卷一卷二为序例,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。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,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“诸病通用药”旧例,以诸风等一百十三种病证为纲,分列主治药物。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,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,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。

书中对每种药物的性能、功用、名称、炮制方法、产地、形状以及辨异,都作了详细的说明。作者将搜集到的材料分为动物、矿物和植物三类,并列出约900种参考书目。此外,书中还包含对生物学、动物学、矿物学和冶金学等相关主题的探讨。

《本草纲目》版本颇多,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,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,大致可分为“一祖三系”,即祖本(金陵本、摄元堂本)及江西本、钱本、张本三个系统。祖本为明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金陵胡承龙刻本,为该书最早版本,也是经过李氏家族亲自校订过的原始刊本。
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不仅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,还对过去本草书籍中的错误进行了澄清和更正。他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,强调对中药应该辨证应用,并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。

总之,《本草纲目》不仅是中国药物学的重要著作,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,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。